探秘VR淘宝的秘密 一探阿里GM实验室
导语:从李于辉向美国总部高层汇报完,到决定参与这项未曾有人尝试的Buy+计划,仅用了2个小时。“尽管和美国时差12小时,但是我们快速做了决定。”李于辉说,更令他惊讶的是,“在我们决定参与的两天后,Buy+拍摄团队就出 从李于辉向美国总部高层汇报完,到决定参与这项未曾有人尝试的Buy+计划,仅用了2个小时。“尽管和美国时差12小时,但是我们快速做了决定。”李于辉说,更令他惊讶的是,“在我们决定参与的两天后,Buy+拍摄团队就出现在了梅西百货位于曼哈顿海诺德广场的旗舰店。” 初试VR电商,Buy+团队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其搭载在手淘这款用户日均打开7次的手机应用上。手机搭配着成本较低的VR手机盒子,为的是让更多用户体验到未来的购物模式。然而,手机也限制了Buy+亮相方式。 “VR渲染对手机配置要求太高”,湘菜说。在上游产业链还不能提升渲染效率的情况下,全景视频成为折中方案。 为了不影响梅西百货正常营业,全景拍摄是在营业结束后进行,商场场景拍摄只用了5~10分钟便结束。湘菜说,主要的时间还是花费在商店商品的重新布置,设备架设上。“基本上每个实体商店要花费4个小时。” Buy+团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商品的建模和标定上,这是最耗费时间的步骤。为了快速上线,Buy+团队选取了讨巧的建模方案:利用相机每隔10度拍摄一张照片,快速拼接成为一个3D图形,结合描述形成商品详情页。接下来,在拍摄完成的实体店视频中,标注出产品的位置,关联到商品详情。“我们还要做调整优化,每个商店的时间都要3~4天左右”,湘菜说。 通过这种方式,Buy+项目成员带领着拍摄团队奔赴3个国家收集素材。 虽然本次上线的百来个商品,相比数以亿计的淘系商品,数量上显得微不足道。但湘菜认为,Buy+上线当前的任务是尝鲜试水,带给消费者的是未来购物的想象空间。 支付手段要与时俱进 带上VR眼镜,如同坐上穿梭机,立即穿越到了纽约曼哈顿,置身于美国最大百货公司——梅西百货,琳琅满目的商品瞬间涌入眼前。同时,一颗蓝色圆点随着视线而移动,当你的双眼盯着一只当季新款钱包许久,系统会自动判断这是你心怡的商品。随即这款钱包就会从货架上“飞”到眼前,弹出商品详情,询问你是否购买。视线控制圆点确认购买后,弹出支付密码输入框,令人惊奇的是,随着视线移动就能完成密码输入和购买。 虚拟现实带来了焕然一新、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,而VR Pay的应运而生帮助Buy+搭建了购物、支付的闭环。 2016年7月,淘宝“造物节”前夕,蚂蚁和阿里两个团队的人趁着的空隙在上海一聚。而这次短暂交流,推动VR Pay正式立项。 据舜钦回忆,蚂蚁金服早在6月已经开始启动虚拟支付立项前的案例和市场前景调查。 当时,阿里巴巴已不是第一家VR电商的尝试者。美国电商平台eBay早于5月18日,联合澳大利亚零售商 Myer推出了第一家虚拟现实百货商店。打开“ eBay 的虚拟现实百货”手机应用,带上VR眼镜,凝视产品几秒钟,就可以把它放进购物车。然后摘下VR 眼镜,返回eBay app 付款,看似正确的逻辑,却有着一个巨大的漏洞。 摘下VR眼镜付款意味着用户会跳脱沉浸式购物环境,更重要的是,浏览深度被中途打断。这让F工作室团队欣喜,像是找准了对手的命门,团队的研发方向变得明朗。“在保证支付安全的大前提下,让用户体验在VR环境里直接完成支付”,舜钦说。 (编辑:顺游网_987游戏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